Hong Kong Cellist Society 香港大提琴家協會

繁體中文English (United Kingdom)

你不能不學的大提琴曲目:克熱內克.恩斯特的大提琴組曲

 

By Brian Patrick Bromberg

克熱內克.恩斯特的大提琴獨奏組曲已很少再受當代樂團的大提琴手青睞。然而,這不代表他沒寫出好作品,相反,他一直為大提琴寫了很多好音樂。這首84號大提琴獨奏組曲於1939年完成,當時他面對奧地利日漸緊張的政治局勢,不得不逃鄉故鄉。然而,他的作曲有趣、簡潔輕快,是十分出色的十分鐘短作。

恩斯特寫這首曲目時,他正在參考著阿諾德・荀貝格幾首大提琴曲的編寫方法,尋求更多可能性。相對於另一首知名作品,亨德密特大提琴奏鳴曲Op.25 No.3比較,它亦柔和得多。此外,作品對技術的要求較少,著重的不是展示技術,而是旋律特色、音色及表達方法。

作品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五個樂章的速度從沒有超越快板的標準速度(嚴格而言,節拍器讀數應達至108。)縱然克熱內克在整個作品也維持慢拍子,他仍然可以不同格調和旋律特性,保持樂章的生動。

一開始大提琴以行版的溫柔、動人的旋律,探索大提琴的低音音域。第一及第五兩段樂章突顯作品如歌一樣,又帶點即興的結構重點。我突然喜歡它的節奏多變,有時候,你會感覺旋律需要追上節拍。

第二樂章註明為慢板,營造的溫暖氣氛展示了克熱內克有能力編出呼應巴哈寫的聖詠的複調旋律。驟眼看來,譜面上標記了很多雙音,會讓人擔心會否難以應付。但它寫的指法並不罕見的,不用擔心。最大的挑戰,反而是那些如鋼琴旋律一樣精細的和弦進行(Harmonic Progression)。當我拉奏時,我便傾向以不同弓速,貼近指版,以拉奏更仔細的旋律起伏。

中段的樂章充滿玩味,聽起來像約翰·菲利普·蘇薩的進行曲。旋律有時會被複節奏的短句打斷,像當時流行的爵士樂常見的切分音。只要你能維持穩定的節奏,小心避免將每一組三連音過快或拖慢,便能拉出那些複節奏的效果。

克熱內克於第四樂章來一個急劇轉變,整段像是無聲一樣。樂章以小行板標記6/4節拍,暗示著他希望樂句以二分切分音作重拍,而不是四分音或是二分音。我更希望強調樂句中的撥弦,加以揉弦,能讓這被擴張了的兩拍節拍技巧更連貫。

最後一段回到旋律化的演奏,它運用了大提琴整個音域,讓我們更感覺樂章將要走進圓滿。為了更強調旋律本身,我們可以稍稍將大小聲起伏誇張化。

如果你享受非主流的古典音樂,亦想試試不一樣的感覺,克熱內克.恩斯特的這首作品絕對值得一試!它不會太講求複雜的技巧或音色,但80年後聽來,依然充滿新意。

樂譜及音樂可參考:https://youtu.be/Xz6AIen0Xlc

Dedicated Cloud Hosting for your business with Joomla ready to go. Launch your online home with CloudAcces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