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Cellist Society 香港大提琴家協會

繁體中文English (United Kingdom)

疫症下大提琴家們如何繼續分享音樂?

 

疫症爆發至今已超過兩年,如今香港面對確診數字的暴升,所有實體活動以至整個城市也近乎停擺。然而在重重困難中找尋突破,正是藝術家的珍貴之處。這段時間,不同大提琴家也在線上世界積極打破地域界限,開拓新的演出模式;他們以不同模式的拍攝作實驗,嘗試將大提琴音樂的聲音質感和氣氛都完整地呈現於熒幕之上;亦有大提琴家以影片紀錄這段時間的隔絕狀態,與觀眾建立更緊密的聯繫,與眾人同行。

 

 

一、馬友友的疫苗中心即興表演

 

美籍大提琴家馬友友是肺炎時代其中一個最活躍於網絡的代表。他曾經不只一次在召集其他樂手分享各自的錄音作品,或是隔空創作新曲。剛好一年前,他就在美國麻省疫苗接種中心完成第二針,連隨在門外奏起《聖母頒》、《巴哈: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等大提琴名曲,予其他等待接種疫苗的群眾分享。

 

他的演出片段後來被放上不同新聞媒體,而他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他認為「人們需要互相支持,而所謂的支持並不只是最基本的維持生命,他們需要音樂。」

 

馬友友的演出選段見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WWzmha1_jE

 

二、於網路呈現的音樂演出

當公眾演出並不可行,網絡演出也是很多製作單位的第二選擇。全球各地不同機構也以千百種名義舉行線上演奏,其中較有趣的,有身處法國的大提琴家Camille Thomas於巴黎不同藝術場館的演奏。她利用了無法再邀請觀眾入場的博物館、美術館、官殿⋯⋯結合自己的演奏,重新拉近藝術與群眾的距離。

 

Camille Thomes 裝飾藝術博物館的演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bec-8vaKvA

 

三、一呼百應的網絡齊奏

 

 

也是一年前的同月,當時正值西方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一名大提琴家Tony Rogers 自發創作The Covid Cello Project,邀請全球各地大提琴家向他提供指定樂曲。過往的年代,一個設備完善的錄音室裝修費或高至數十萬,然而現在home studio成為新潮流,音樂人可以相對更低廉的價錢配合軟件程式,在家中完成具合理音質的錄音。這計劃至今依然繼續進行中,更邀請了更多界別的藝術家參與,例如一月初的《胡桃夾子》,則有282名大提琴家、9名舞蹈家發1鈴鼓手提交了作品。這持續的計劃同時也是一種表態——無論何時何地任何狀態,音樂亦可繼續奏下去。

 

 

《胡桃夾子》音樂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so8R9vl4w&t=142s

 

 

圖片來源: youtube, The Limitedtimes, abcnew.gogo.com

 

Dedicated Cloud Hosting for your business with Joomla ready to go. Launch your online home with CloudAccess.net.